close
2008年的春節曾來過,
但當時在整修~ 沒有開放
今年春節又去看了看~ 已經開放了喔
還有解說館喔~
第一張是2008年拍的,
第二張是2009年拍的,多了一顆大石頭

蚵灰窯文化館,以前好像是叫蚵仔窯?
位於安平老街附近而已
這裡是不收費的喔
↗ 館內的隔壁人家
2008年的春節曾來過,
但當時在整修~ 沒有開放
今年春節又去看了看~ 已經開放了喔
還有解說館喔~
以下灰黑字體文字擷取於奇摩知識網
燒蚵殼是台南地區流傳久遠的傳統產業,
十七世紀荷蘭統治時期即有灰窯工匠的記載,
台灣數百年來漢人傳統磚石房舍的砌造,
常以蚵灰調和糖水、糯米汁等製成俗稱「三合土」的黏著劑。
因為早期的先民取得建材材料不易,且在安平海邊養蚵人家很多,
因此利用蚵殼加上黑糖、糯米,
經過燒製便可成為建築用的蚵灰了,而其稍製的窯便稱做蚵灰窯。
不過燒製完成的蚵灰為生石灰,
還不能直接用於建材上,必須先經過篩選作業,
加水產生化學變化成為熟石灰後,才能作為建築黏著劑。

而根據口述史料,
安平地區於數百年前即有灰窯存在,
安平舊聚落老地名「灰窯尾社」因而得名,
民國六、七十年代,
由於面臨現代化石灰工業大量生產的競爭,
一座座的安平灰窯相繼停產拆除,
如今僅餘安平蚵灰窯尚保存完整。
經過整建,
荒廢的蚵灰窯化身為「安平蚵灰窯文化館」,
並被指定為市定古蹟。
蚵仔窯佔地並不會很大,
人潮不多~
所以感覺還蠻清靜的
來到了安平老街~ 別忘了也過來走走喔
↗ 洗手間
台南市趴趴走:
全站熱搜